近日,南京大学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,拒绝向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,也拒绝支付排名经费,要把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国内学子的科研与教育中。
这一消息犹如一颗石子投入舆论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。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?又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怎样的变革呢?
南京大学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决策,本质上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办学自主权的坚守。
校方明确表示,不再为排名缴纳巨额费用,拒绝将国际排名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,转而将资源集中于科研创新与国内人才培养。
这一举措直指国际排名体系的固有弊端:部分排名机构通过“数据换钱”“标准绑架”等方式,迫使高校迎合其评价指标,如过度扩招留学生、堆砌外教数量等,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与办学方向偏离。
从经费使用角度看,此前部分高校为提升排名投入大量资金,甚至出现“砸钱换排名”的现象,而南京大学选择将节省的经费转向“刀刃上”,体现了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务实考量。
展开剩余66%国际排名体系的争议与国内高校的觉醒
国际大学排名体系长期存在评价标准单一、商业属性突出等问题,具体表现为:
指标导向扭曲办学逻辑:泰晤士、QS等主流排名过度侧重科研论文(如ESI收录、引用次数)、国际化程度(留学生比例、外教数量),导致部分高校忽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。
例如,某高校新闻专业创办未满10年,仅凭符合排名指标便跻身世界前,而老牌院校因侧重本土实践反而排名靠后。
商业利益捆绑教育评价:部分排名机构需高校“付费报名”并提供数据,形成“排名换资源”的利益链条。南京大学“拒绝支付排名经费”的表态,正是对这种商业化运作的直接反抗。
文化与国情适配性不足:排名体系对文科、行业特色院校存在天然偏见。
以文科为例,国际期刊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收录标准与国内学术规范脱节,导致相关领域成果难以被认可,间接引发部分高校裁撤人文社科专业。
在此背景下,国内高校逐渐觉醒:中国人民大学清退留学生、兰州大学拒绝排名,与南京大学形成呼应,共同传递出“摆脱洋指标绑架,回归教育初心”的信号。
退出排名的影响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方向
南京大学的决策引发对“教育评价改革”的深度思考,其影响与启示包括:
短期挑战与长期价值
国际合作的务实基础:尽管有人担忧退出排名会削弱国际声誉,但南京大学强调“声誉源于科研实力与人才质量,而非排名标签”。事实上,真正的国际合作基于学术共识,而非排名名次。
资源再分配的民生导向:节省的排名经费将用于“提升学生教育质量”“搞科研”,直接惠及国内师生。例如,南京大学明确将资金转向“自家孩子”的培养,体现教育公平理念。
构建中国特色评价体系的路径
专家建议,未来高校评价应实现三大转向:
从“外部排名”到“内部评估”:强调自我诊断与持续改进,而非被动迎合第三方指标。 从“科研至上”到“育人优先”:将毕业生发展质量、社会贡献度作为核心标准,重建“立德树人”的评价权重。 从“单一排名”到“多元生态”:鼓励行业特色院校、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,避免“千校一面”的同质化竞争。南京大学的“退榜”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中国高等教育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内涵发展”转型的缩影。这一决策既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,更是对“教育为人民服务”初心的坚守,为构建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。
发布于:浙江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